
在浙北大地,在安吉竹海深处,黄浦江源头,镶嵌着一颗巨大的“蓝宝石”,近半个世纪来一直熠熠生光,她就是老石坎水库。正因为有了她,下游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实现农作物年年丰收;正因为有了她,才能创造出缚住洪蛟、变水害为水利的人间奇迹,奏响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凯歌。
1958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步伐,为了解决西苕溪水患问题,保障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安全,老石坎水库动工兴建。
这是一部安吉县全民参与、无私奉献的史诗,自1958年7月至1983年12月,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老石坎,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遇山开洞、过沟架桥、人挑车拉、劈石凿渠,历经初建、复建、续建、扩建四个阶段,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用热血和汗水筑成了这座造福后代的水利工程。
水库施工初期,由于施工条件差,靠的是人海战术建工程。广大安吉县民工、各级干部、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城镇知识青年和在校师生等,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水库建设。
其中,有一支1000余人的来自杭嘉湖地区的知识青年队伍,加入到了庞大的建设大军中,在这里战斗了一年零九个月。艰苦而热烈的劳动场面在成员年轻的生命历程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50年后,海宁硖石的老知青们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根据当年的回忆编写了一本《岁月留痕——海宁知青参建老石坎水库纪实》。
最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各方的通力协作,老石坎水库完工,实现了变千年水患为万年水利的人间奇迹。
1958年至1983年,在这段气壮山河的工程建设历程中,无数人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因处置急、难、险、重任务,7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伤致残者52人。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以身作则、坚持和民工一起冒险排除哑炮的好教导员潘岱祥,一人顶两人、每天劳动16小时的马珍纯,还有带头苦干的五好标兵、城镇知青方娟苏等一大批先进班组和个人。1959年12月,塘埔公社72岁老大娘俞仙娘织了64双草鞋,托人送到工地,一度鼓舞了多少建设者的干劲……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高度的奉献精神,为支持水库建设,共计有960户、4422人移民,4299间房屋被拆迁。水库的建设,谱写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同心同德,齐心改变落后面貌艰苦治水的创业史。
为了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2018年,经安吉县人民政府批准,安吉县老石坎水库管理所在老石坎水库正常泄洪闸下游原管理房处修建了老石坎水库展示馆,并于2019年9月6日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如今,展示馆已然成为水库展示红色文化和知青文化的重要窗口。
60余年沧桑岁月,老石坎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水库已累计提供灌溉水量百亿立方米,灌区平均每年增产粮食达183万公斤;提供工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共计10亿立方米,满足了沿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清洁电能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42万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时间不会停下脚步,美好生活仍在创造中。新一代老石坎人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生态水利、安全水利、智慧水利、惠民水利、清廉水利的目标,继续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最美县域建设再立新功,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