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国有企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面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持续加速、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的多重挑战,传统火电企业正站在效率提升与亏损治理的十字路口上。太原第二热电厂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山西公司部署要求,将深化改革纳入企业战略部署,把人力资源改革作为破局关键,以“战略引领、发展优先”为导向,积极探索共享用工新模式,既广纳贤才“引进来”,又畅通渠道让职工“走出去”,以“吐故纳新”盘活存量,为企业注入鲜活动力。
破桎梏:内部共享,激活人力“一池春水”
长期以来,太原二热部门壁垒森严,人力资源“孤岛化”严重,运行、检修、燃料、管理等各部门人员编制相对固定,人员横向流动困难,这不仅造成有的部门岗位人员冗余、忙闲不均“沉在池底难流动”的局面,更使得企业在应对市场波动、开展亏损治理时困难重重。打破传统用工模式壁垒,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成为太原二热改革的必然选择。
聚焦冗员与缺员并存的结构性问题,太原二热打破身份、专业、产业壁垒,以借调、挂岗、交流、轮岗等形式探索内部共享用工。推进机关与机关“共享用工”。鼓励办公室、党建工作部、纪委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管理职能部门选派干有余力的人才进行交流、轮岗,为职工提供更多岗位交流机会,丰富职工职业履历,拓宽职工职业发展路径。推进机关与基层“共享用工”。鼓励职能部室人员根据自身学习工作经历特点到生产一线岗位挂岗、交流,鼓励职工接触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充分提升职工综合能力,帮助职工发掘职业兴趣和职业优势。
部门之间的共享用工将企业内部机制市场化,将原本沉淀在各个角落的“碎片化”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精准匹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变“部门所有”为“全厂共享”,变“固定岗位”为“动态组合”,在人员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整体劳动效率的跃升。
拓新路:向外输出,开辟发展“双向通道”
太原二热深刻认识到,在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内部循环难以完全消化结构性冗员问题,并可能限制职工个人发展。为此,太原二热深坚持内外兼顾,在内部挖潜的同时,向外锚定“一年有突破、三年破百万、五年翻一番”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全力以赴谋求绿色转型发展,以新能源运维市场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探索人员对外输出的新路径,将其作为冗员安置与职工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短短2年时间,太原二热以改革为动力,实现新能源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目前91万千瓦新能源指标在手,30万千瓦项目已开始向电网输送绿色电流。同时先行先试山西公司大运维市场理念,在系统内建立战略合作,精准识别适合输出的岗位,实行共享用工。共享的关键在于,并非简单“推送”,而是构建“走出去”的赋能体系,立机制,设置新能源运维中心,在系统内实现资源、人员、技术共享,试点区域化运维管理,为后勤服务岗位人员开拓新发展空间,引导安置性岗位人员投身新业务。畅通道,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在新能源项目的晋升路径和薪酬体系,保障共享用工待遇不低于原水平且有增长预期。精帮扶,开展精准技能转型培训,针对新能源项目需求,对所有新能源共享用工职工进行“高、低压电工证”培训,实现全员百分之百通过率,让其安全持证上岗。
这种模式既实现了因技术升级、效率提升产生的冗余人员再分配,减轻了人工成本负担,又为职工打开了投身朝阳产业、实现个人价值的新窗口,将企业“包袱”转化为新能源领域有生力量,实现了职工职业生涯与企业“二次创业”的双向共赢。
见实效:双轮驱动,彰显改革“硬核成效”
共享用工机制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为太原二热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变化,为企业提质增效和亏损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力资源活力迸发,队伍潜能深度释放。共享机制为职工提供了接触不同业务、学习新技能、展现多面手的宝贵平台。一些原本在固定岗位默默无闻的员工,在共享到他部门时展现出新的才能,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跨部门流动也促进了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交流碰撞,激发了团队整体的创新活力。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被需要”和“能贡献”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截至目前已有17名共享用工职工进行跨部门、跨专业挂岗交流学习,其中2名共享用工已完成再次招聘,2名共享用工职工获评集团公司、山西公司优秀技能选手。
亏损治理精准发力,管理效能持续增强。共享用工本身就是一项精细化管理实践,效率的提升直接降低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浪费,员工潜能的释放则为企业开源节流、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通过与阳城新能源事业部达成光伏电站运维协议,向阳城新能源项目共享用工50人,年节约人力资源成本900万元,在平衡企业冗员的同时活跃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在岗职工历史性减少至1000人以内。共享用工已成为太原二热系统性降本增效、扭亏脱困工具箱中的重要利器。
太原二热通过内部流转、向外输出共享用工两大关键举措,成功盘活了沉淀的人力资源,实现劳动效率提升和人工成本结构优化,为企业的亏损治理攻坚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激发职工内生动力,拓展职工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以人力资源改革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特色路径,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生动实践。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Qhn714gHkVLU7UheRSq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