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匠心传承,二十五载专注坚守,他躬身深耕于火电控制保护专业,从青涩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晋城市“特级劳动模范”。近期,从集团公司获悉,邸若冰被聘为“集团公司大唐工匠”。
苦练技能 攻坚克难
1999年,毕业于武汉水电大学的邸若冰进入阳城发电公司仪控专业计算机班工作学习。当时正值6台35万千瓦进口机组调试的攻坚阶段,为了全面了解掌握热控系统原理及工艺,他刻苦学习、积极参与现场调试。
面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领先的纯进口设备和天书一样的英文资料,他如饥似渴、甘之如饴,从设备安装到调试试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随身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技术要点和学习心得。一条条查线路、一条条核参数,每每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在设备前一泡就是一整天,虚心向专家请教,直到问题彻底解决。正是这种坚韧和磨练,让邸若冰从一个“技术小白”迅速成长为“专业能手”。
机组移交后,他总结吸收行业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不断尝试对设备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提出并实施改造措施近400条,为提高机组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贡献。2017年,面对1号、2号机组主机DCS系统改造中的重重困难,已是仪控专业专工的邸若冰勇挑重担,组织专业对设计图纸资料全面审核修改,精心编制进度计划和施工调试方案,反复协调供货周期。他在DCS厂家初设阶段就主动介入,从电源分配、卡件布置、通道分配等细节,到安装步骤、调试项目、验收标准均不断要求厂家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他还调动专业全员参与调试,对所有逻辑进行了100%梳理检查和验证,解决和消除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20余项,优化逻辑设计300余项,有力保障了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立足岗位 勇于创新
多年来,邸若冰在专业上精耕细作,在检修中精打细算。“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面对原厂进口备件费用高、检修费用日趋紧张等困难,他总是积极引导大家运用“有解思维”,快速准确消除隐患的同时,想法设法控制检修成本。他积极推进修旧利废和技术革新的设备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检修费效比。
2012年,面对集控室大屏系统升级改造原装进口设备接口程序固化、原厂家要价高的难题,邸若冰大胆探索设备国产化改造,节省改造费用近500万元。在他的积极推动下,350MW机组循环泵由就地控制纳入DCS远程控制并改为变频调节运行,每年直接节约厂用电费约430万元;凝结水系统由阀门节流调节改为变频控制实现凝结水系统滑压运行,年增效约300万元。他主持的“汽轮机热端优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技术”和“汽轮机冷端优化技术方法的研究及应用”项目显著降低了机组热耗、提升了机组效率。通过实施炉膛负压开关换型改造和取样点优化等二十多项优化项目,他彻底解决了信号漂移保护误动、控制系统局部故障引发机组非停以及信号干扰失真、备件昂贵等一系列问题,促进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高。
他还积极学习前沿领域最新知识,结合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现状,探索尝试新技术应用的落地。他深度挖掘机组工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为平衡计量及运行考核小指标进行佐证,将机组运行优化成果通过标杆值数据库有效应用到生产实际,引导运行工况趋近最优。同时,还实现了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基于图像识别的AI算法皮带智能检测、发电机组智能在线寻优等系统的良好稳定运行,为公司建设“智慧电厂”贡献力量。他和团队通过建设工业5G环网、基于5G应用技术的斗轮机无人值守等系统,为电厂转型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言传身教 示范带头
“大家行才是真的行。”工作中邸若冰不仅心细如发、一丝不苟,对专业青年职工的培养也是出了奇的严格。
他持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培训方法,将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他将升级换代后淘汰下来的各类设备多次重新组合,建立起一个原设备厂家没有、在全国也凤毛麟角的模拟机室,为技改调试和运行人员仿真模拟操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他设计建设的热工实操培训基地,运用识图配线模块、温度压力校验模块、PLC控制模块、DCS控制模块等模块化专业实操培训体系,规范标准操作步骤,促进学员迅速理解掌握热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实操技能,训练故障判断和解决思路,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
他根据专业青年职工技术特点,分类细致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在现场维护时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操作培训,并在升级技改和技术攻关时开展集中的高难度专项培训,为企业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多年来,他带过的一茬茬徒弟都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涌现出2名“集团技术能手”和4名“集团优秀技能选手”,1名徒弟更在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电工专业组第6名的优异成绩,带动仪控专业全员投入到立足岗位“比学帮赶超”的劳动竞赛中,“鹰一般个人、狼一样团队”的美誉更是在公司内外声名远扬、越叫越响亮。
邸若冰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为专业上的行家里手,被同事们赞誉为值得信赖的“主心骨”。“公司给予了我们成长的舞台,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唯有踏实工作、精益求精,才能回报企业的厚爱。”面对取得的成绩和收获的荣誉,他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之情,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卓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