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印:追风少年的“蜕变”
来源:
作者:
日期:2024-03-11

如果说破茧成蝶是一场生命的奇迹,那么一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一次伟大的蜕变。滇东新能源事业部锦屏西风电项目的追风少年朱朝印,从刚毕业时的“小白”蜕变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唐“新人”,他努力了三百多个日夜。

2_副本.jpg

初出茅庐 好学肯干

朱朝印完成入职培训后,被安排到锦屏西风电项目部实习,开始了他的项目建设之路。“那时候只觉得新鲜,啥也不懂,每天跟着师傅去现场。听师傅说项目共有172个机位,当时就感觉自己怎么可能记住那么多机位和错综复杂的道路……”这是朱朝印回想刚到项目部时的经历。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朱朝印坚信只要踏实肯干、多学多问,就一定能成为像师傅一样熟练的风电人。他总是认真对待师傅安排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只是师傅随口一提的知识点,他也会去查找资料,记上满满几页的笔记。遇到总承包或者施工单位的人员,他总会主动去要对方的联系方式。这个习惯让他在后来的项目建设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能快速地找到答案并解决。

“小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起初还担心他吃不了项目上的苦,没想到他那么踏实肯干。”这是锦屏西风电项目经理对朱朝印的评价。道路建设前期,朱朝印主动加入青年攻坚队,参与道路踏勘工作。他每天带着地图和老员工一起翻山越岭,确定机位之间的道路走向和施工方案。有一次踏勘的机位距离项目部较远,如果返回生活区吃午饭,往返的路程就会浪费不少时间,难以在当天完成该片区的机位道路踏勘。在朱朝印的提议下,去村子里的小卖部买几桶泡面便是他们的午饭。大家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有说有笑,简单的泡面却吃出了“大餐”的感觉。

朱朝印(左一)_副本.jpg

朱朝印(左一)

渐渐地,朱朝印做到了当初自己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他记住了所有的机位和道路,甚至一些少有人走的小路他都一清二楚,就像地图被装进了他的脑袋。

遇到难题 灵活敢想

“锦屏西风电项目是典型的高原山地风电项目,‘巨无霸’风机叶片的运输真可谓‘难于上青天’,遇到问题必须‘动脑筋’”。朱朝印如是说。

朱朝印思路灵活,遇到困难总能想到新颖有效的办法。有两个机位的运输道路较为崎岖,叶片运输在一个转弯处犯了难。道路一侧是高山陡坡加上几棵高大的树木,常规的运输方案难以顺利通过。运输单位首先想到的方案是降低陡坡高度和砍伐遮挡的树木。但是朱朝印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先让叶片扬举车正常行驶至转弯处,然后从空旷的一侧把叶片前置。这个办法得到了运输单位的肯定,最后按照朱朝印的方案将叶片顺利运到机位平台,不仅节约了道路建设的投入,还提高了运输效率。

因为这件事情,运输单位的负责人多次跟项目经理建议:“朱朝印这个年轻人思路灵活又敢想,好好培养一定能成才。”

无畏风雨 乐观幽默

朱朝印遇到困难时总是告诉自己:“即使前方无路,也要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路总会走出来的。”夏季降雨频繁,需要经常查看道路情况。有时车子在泥泞中打滑,朱朝印吆喝着同事们变身“推车大人”;有时道路冲刷较为严重,车辆根本无法前行,朱朝印也不会打退堂鼓,和同事们步行前进,哪怕厚厚的泥巴粘在鞋底,依然有说有笑。朱朝印的乐观让很多难题不断被解决,也让同事们明白:“路虽远,行则将至。”

朱朝印(右一)_副本.jpg

朱朝印(右一)

朱朝印在项目部可是出了名的幽默。不管是道路踏勘还是风机吊装,每一天的工作都很繁忙,同事们大都已经精疲力尽,朱朝印却总能留意路边的野花野草。他将野花野草装进胸包、捧在手里,还要拉着同事给他拍照,呆萌的表情惹得同事们哈哈大笑。同事们欢笑过后,竟神奇地发现疲惫感少了许多。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朱朝印用自己乐观和幽默的生活态度治愈自己,也感染身边的同事。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滇东新能源事业部宽广的舞台上,无数朱朝印这样的追风少年在奋斗中成长,在困境中乐观,上演着“蜕变”的故事。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9 09: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