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新能源事业部洱源运维中心位于大理州中部的洱源县,由罗平山、骑龙山、丰乐、恩兆山风电场组成,总装机容量195.75MW,安装风电机组150台,于2010年至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洱源运维中心场址主要由两条近似北西北走向的山脊组成,高程在3000m~3657m之间。洱源运维中心建设3座升压站,分别为110kV罗平山升压站,海拔高程为3063m;220kV骑龙山升压站,海拔高程为3460m;110kV恩兆山升压站,海拔高程为3540m,三个升压站由公路至最远的恩兆山升压站由一条长约26km的风电场主线道路连接。
在这海拔3500多米的山顶,驻扎着一支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的队伍---洱源运维中心的运维队伍。这支运维队伍平均年龄28岁,共40人,他们其中有的来自辽阔富饶的东三省,有的来自长烟落日的塞上江南,有的来自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但不管来自何处,聚在一起就注定常年驻扎在苍洱之源的高海拔地带,注定要在风中狂舞。
这里远离城市,甚至远离现代文明,周围荒山围绕,与峡谷为伴,这里自然、地理、气候、交通都十分恶劣,这里高寒缺氧。夏天的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强烈的紫外线把地面烤的滚烫,一阵热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撩的使人感到阵阵窒息。一到冬天,路是白的,山是白的,雪是白的,一层厚厚的积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在这高原山顶,闪着寒冷的银光。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大唐“捕风汉”在这片土地上,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坚守,只为点亮万家灯火。
其中最早于2010年建成的一期罗平山风电场,是当时国内海拔最高的风电场。风电场的39台风机都是高原型试验风电机组,由于当地高海拔、高湿度、高雷击的气候和地理特点,导致试验机组故障率高。第一批进场的职工们,几乎每天都要上机排除故障,由于试验机组在海拔3000米以上运行,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排障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不管再难,一旦风机出现隐患或者故障,山头上就又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步履缓慢,却很坚定。每当缺陷消除,叶片再次转动时,那种满足感,那种幸福感,除了爱情也就只有它了。
压力的源头不仅是工作,更有家人的不理解。谈恋爱,买房装修,领证结婚,升级为父,毕业后。成开鹏的生活一如多数普通中国人那般按部就班。然而,风机维修人员需要常驻项目现场的天然属性,注定了在生活的平静中,也会因为家庭矛盾掀起阵阵涟漪。自从选择坚守一线,成开鹏与家人相聚的日子变得屈指可数。对于一年有接近300天时间在罗坪山头的成开鹏而言,回老家才更像是出差。即使是从妻子怀孕到孩子出生,他真正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也不足1个月。
而场站的大多数人也与成开鹏一样,面对亲人的不理解,大家都有过苦闷,一开始也会想:“我这么辛苦,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这时,作为过来人的场长李亮军就发挥上了老大哥的作用,他总是说:“大家不要一味钻牛角尖、搞对抗,而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家人内心的想法,并想方设法为生活创造惊喜。比如休假时到车站后再告诉家人自己回来了,不定时为家人准备小礼物,记住一些生活上的小节日,提高生活的仪式感”。李亮军除了“前方”劝解,还从“后方”入手,想法子在节假日或寒暑假邀请职工家人来风电场体验生活,实地探访则让“后方部队”渐渐理解了大家选择远离家人、坚守高原的那份无奈。
得到家人支持的大唐“捕风汉”们,有了在异域他乡放手拼搏的底气,而印在大唐人骨血里不放弃的精神也支撑着大家攻坚克难。经过大家一次又一次的上机排险后,终于找到了破解技术难题的方法,攻克了高原特殊环境,对试验机组测风系统、变流器系统、主控系统和接地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改造后机组故障率下降80%,为后期高原型风电机组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大理风电场自投产以来,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安全运行4500多天,累计发电量突破55亿。
当山顶上一列列风电机组迎着风的方向整齐转动时,清洁能源也源源不断的向了远方,可能是海风拂面的沿海城市、可能是人才济济京津唐、可能是璀璨的东方之都、可能是天府之国。这些地方或许曾经是他们梦想开花的地方,现在虽不能身处其境,但经过他们双手所发的每一度绿电将送往他们内心向往的地方,曾经的梦想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实现它。
他们曾经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却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洗尽铅华;他们冲在前线、身受重压,却以坚韧意志笑看挫折;他们远离家人,独守孤寂,却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化作奋力拼搏的动力;他们身处僻野、远离现代文明,却用双手和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默默注入不竭的绿色能源。他们才是能源转型时代“最可爱的人”!